今早媽媽朋友截圖跟我說黃瑽寧醫師轉發了我四書的書摘,看到腿整個軟掉。
我想台灣沒有媽媽不愛黃醫師的。在我生哥哥之前,就有朋友說當媽一定要買他的書。這些年來多虧黃醫師不厭其煩宣導嬰幼兒健康及副食品的新知,多次解救了徬徨無助、驚慌失措的我。
今晚 23:59 四書就要開放預購,我想趁這個機會,表達我對黃醫師的感謝。我在書裡及多幾篇文章都有提到,一條龍餐桌可說是受黃瑽寧醫師少量多樣化觀念所啟發,沒有黃醫師,就沒有這本書。
當年開始幫哥哥做副食品後,我很快發現這是個逼死媽媽的深淵,那時黃瑽寧醫師已經開始推廣少量多樣化的全新副食品觀念,說寶寶可以跟大人共食,隨著餐桌少量多樣化、嘗試清淡的原型食物,試圖把媽媽對於副食品那偏執緊繃的心態中拉出來。
可惜當時的我一時間仍跳脫不出傳統的製作邏輯,畢竟我放眼望去,所有的副食品書跟文章都在教我做食物泥跟寶寶粥。而雖然我會煮飯,但對於如何把自己愛吃的調整成哥哥也能吃的口味與型態,坦白說毫無頭緒,我找不出其中的交集,新手媽媽的我,把嬰兒想得太嬌貴嬌弱。
直到哥哥一歲左右開始厭食(書裡會說很多故事),我才更積極去理解黃醫師想傳達的意念,決定放過自己,不再刻意備餐給哥哥,讓他正式與我們一起吃。幾年後回頭看,才知道那是一切逐漸好轉的起點。
有了哥哥的前車之鑑,我一心想讓弟弟從副食品階段就與我們共食,趁早讓他與我們的每日餐桌接軌,深刻思考後才終於想出最佳執行方式與對應的食譜,解開當年沒能解掉的難題。
這樣做,不但改變了孩子所接觸到的餐點內容以及家長備餐的心態,也讓孩子在淺移默化中,提高對不同食物的接受度。這些連帶好處,我想也是黃瑽寧醫師苦心推廣少量多樣化的用意之一吧。
我知道仍有許多媽媽為了副食品製作繁雜及孩子吃飯問題所苦,覺得做副食品好累、寶寶又愛吃不吃好無力,卻跟當年的我一樣,想跳又跳不出來。因為少量多樣化、讓寶寶一起吃的境界雖令人嚮往,但實際上不知道能煮什麼也無可奈何,才決心要把這些心得與食譜記錄下來,
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,讓家長能輕鬆跟著書,學到不用煮到一桌菜,也能讓寶寶共食且吃得豐盛營養的方法,與寶寶趁早培養一起用餐的家庭飲食習慣,讓吃飯回歸到最自然的模式。我相信,這才是讓孩子好好吃飯,最終的正道。
想說的實在太多了,講不完的,都寫在四書裡了。